官兵比例1:2.45,平均一個軍官管兩個半兵,鄧小平:精兵,消腫

[雷茜] 时间:2025-07-05 07:52:49 来源:魚龍曼衍網 作者:朴孝信 点击:47次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軍委召開了擴大會議。陸、海、空三軍,第二炮兵和北京、沈陽等十一個大軍區的解放軍高級將領齊聚北京京西賓館。

此次會議將最終定奪十一個大軍區之中究竟哪四個將被裁撤掉。

在此次會議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昆明軍區將被保留,昆明軍區的將領們心中對這一點也很自信。

昆明軍區組建於1955年,它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的第四、第五兵團,是當年劉鄧大軍的主力部隊。鄧小平與昆明軍區那些從太行山、大別山一路冒著槍林彈雨走過來的老部下有著深厚的感情。

昆明軍區在曆史上是戰功赫赫的英雄部隊,是捍衛祖國邊疆的主力軍區,而且當時仍擔負著邊境作戰任務,是當時唯一還有作戰任務的軍區。

官兵比例1:2.45,平均一個軍官管兩個半兵,鄧小平:精兵,消腫

正是因為具備這些不凡的因素,使當時包括昆明軍區在內的很多人覺得,軍委肯定不會撤銷昆明軍區。

但在6月3日下午的會議上,中央軍委領導宣布最終方案時,昆明軍區卻被裁撤,被合並到成都軍區。與昆明軍區一同被撤並的還有烏魯木齊、武漢、福州軍區。

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引起了昆明軍區上下的極大震動,很多人對被裁撤的決定感到難以接受,有些不理解。

第二天,在人民大會堂,軍委主席鄧小平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在會議中,鄧小平伸出一個手指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政府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

官兵比例1:2.45,平均一個軍官管兩個半兵,鄧小平:精兵,消腫

鄧小平宣布我國將裁軍百萬這一重大決策,猶如平地驚雷,迅速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在國際裁軍爭吵多年卻不見成效,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明裏裁軍,暗裏擴充軍備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裁軍百萬的決定令全球為之矚目。

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正在冷戰對峙,我國周邊威脅也不少,在我國南疆中越邊境線上槍炮聲不斷,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為什麽要作出裁兵百萬的決定呢?

首先,鄧小平通過對世界局勢進行分析後認為幾十年內不會有大的戰爭,世界大勢是和平與發展,應抓住這個機遇,優先發展國民經濟。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鄧小平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軍隊過於臃腫,存在官兵比例嚴重不合理,裝備落後等問題,我們異常龐大的軍隊必須要改變麵貌,必須要變革!

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1974年時我軍有將近610萬人,人數約等於美蘇兩軍之和,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

這麽龐大的軍隊是怎麽形成的呢?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達到了550萬人。1950年6月,全軍參謀會議精簡整編方案中規定全軍定額400萬人。 當年全軍即複員23.9萬餘人。

不久,朝鮮戰爭爆發,精簡整編工作停止,開始增兵,我軍總員額增加到627萬。

1958年朝鮮戰爭取得勝利後,中國軍隊員額縮減到237萬人。

1962年之後,由於東南沿海危機,中印衝突,越南戰爭升級,中蘇衝突等原因導致我國整軍備戰,到1965年軍隊員額又增加到了500萬人,此後每年的征兵數量都在增加,到1971年時,軍隊人數超過600萬,與美蘇兩軍加起來的人數相仿。但,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我們的軍費開支卻隻是美蘇兩國的零頭。

異常龐大的部隊規模帶來的副作用是機構臃腫,效率低下,戰鬥部隊與保障部隊和機關直屬單位人員比例嚴重失調,我們的軍隊出現了頭重腳輕的現象。

各大軍區的領導班子有十幾人二十幾人之多,用鄧小平的話說“打麻將都得湊好幾桌”。軍以上領導很多都是超齡服役,都是70多歲,甚至80歲的人。

各級班子普遍存在臃腫的問題,有的團,一個團長,二個政委,還有七八個副團長副政委,甚至還有什麽“團職保密員”,“營級打字員”等等。

據統計,當時世界上幾個主要國家官兵比例是:美國1比6.15;蘇聯1比4.56;聯邦德國為1比10,而中國卻為1比2.45。

我們的軍隊編製擴大了,人員增加了,軍隊的戰鬥力並沒有得到相應提高,相反使機構交叉重疊、指揮不靈、調度失當、機動不便。

中國軍隊的裝備更是落後,基本還是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期的裝備,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國一年軍費開支大約為200億元,這些錢有很大一部分花在人員吃飯穿衣上麵,被眾多兵員的“人頭費”所占去,導致大量落後的裝備沒錢淘汰更新。

官兵比例1:2.45,平均一個軍官管兩個半兵,鄧小平:精兵,消腫

身為軍人的鄧小平對我軍出現的這些問題十分了解,早在1975年他就提出過,我們的軍隊應該“消腫”,應該進行精簡。

1975年7月14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一次講話中指出:

“軍隊建設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腫、散、驕、奢、惰…”問題的解決要從“消腫”入手。”

進入八十年代以後,鄧小平敏銳地意識到,雖然發生戰爭的風險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也日益增長,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低,他認為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發展國民經濟,促進軍隊的變革。為展示決心,鄧小平說:“即使戰爭爆發,我們也要消腫。”

1981年9月,剛剛出任中央軍委主席三個多月的鄧小平觀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北某地舉行的軍事演習,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陸軍和空軍聯合作戰的一次實兵對抗演習,代表了當時中國軍隊的最高水平。

在五天的演習中,鄧小平看得很認真,他很少講話,演習精彩處他會鼓掌微笑,但至始至終沒有像其他人那樣興奮,始終若有所思。

演習結束後,鄧小平檢閱了部隊,他麵對剛剛完成演習的十多萬部隊官兵,宣布了軍隊建設的總體目標:

“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我們一定要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段講話中,“正規化”一詞是鄧小平親自加上去的。也就是說,在鄧小平眼中,我們的軍隊還不夠正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軍還有很大差距。

不久後國際上發生的一場戰爭,印證了鄧小平的這種看法。

1982年4月2日,英阿馬島戰爭爆發,馬島戰爭中動用了航空母艦、核潛艇、精確製導武器、預警飛機、電子對抗設備等高科技裝備,參戰雙方以海空聯合作戰的方式打了一場現代戰爭。

在這次戰爭中,參戰雙方展示了如何用空對艦導彈擊沉當時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展示了如何用空對空導彈擊落對方的先進戰機,以及如何從海上用直升機對敵方的縱深陣地發動機降攻擊。

官兵比例1:2.45,平均一個軍官管兩個半兵,鄧小平:精兵,消腫

英阿雙方一係列現代化,高水平的軍事對抗,向全世界展示了完全不同於傳統戰爭的,全新的現代戰爭模式,這令二萬多公裏以外還保留著解放初期傳統戰爭思想的中國軍人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增強了鄧小平改革中國軍隊的決心。

鄧小平以變革的思維提出強軍必先精兵,先“消腫”,然後走“合成高效”的強軍之路,他在重重阻力之下全力推進大裁軍的進行,事無巨細,全程掌控,為百萬大裁軍的順利完成傾盡了全力。

鄧小平在昆明軍區的撤並問題上,從整體戰略利害關係出發,充分聽取了成都軍區擔負著保衛西藏、守衛祖國西南邊境的重任,而且成都是西南地區的中心,交通發達,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曆來為軍事重地,應作為合並後的軍區所在地的科學建議,並予以采納。

1985年8月14日,鄧小平親自發布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合並的命令,昆明軍區於當年8月30日停止了辦公。

作為二野老政委的鄧小平將老部隊為班底的軍區撤並,顯示出他整編軍隊的巨大決心,此後,中國裁軍百萬的工作在全軍迅速展開。

到1987年,百萬大裁軍的浩大工程基本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與裁軍同步進行的,是陸軍航空兵部隊等新兵種的建立以及預備役部隊相繼成立。陸軍中技術兵種比例首次超過步兵,解放軍陸軍邁出由摩托化向機械化轉型的關鍵一步,人民軍隊開始了向現代化軍隊的巨大嬗變。

官兵比例1:2.45,平均一個軍官管兩個半兵,鄧小平:精兵,消腫

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在《鄧小平時代》一書中這樣寫道:

“鄧小平給接班人留下了一支規模更小,教育水平更高,對現代戰爭的要求理解更深刻的軍隊,以及一個更強大的民用經濟與技術基礎,使他的接班人得以繼續致力於軍事現代化。”

此後,我國政府又先後在1997年9月和2003年兩次分別宣布裁軍50萬和20萬人,使軍隊總規模降至230萬人。

2015年9月3日中國政府再次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

這次裁軍將老舊裝備部隊進一步壓縮,將機關和非戰鬥人員進一步縮減,調整優化了軍隊結構,調整改善了軍兵種比例和官兵比例、以及部隊與機關比例。  

鄧小平開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精兵強軍之路,中國人民解放軍此後的每一次精簡和瘦身,都是向現代化,高技術含量軍隊的一次嬗變,都具有深遠意義。

正像一些專家所說的那樣,鄧小平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且是中國軍隊走精兵之路的總設計師,他為中國軍隊建設所做出的貢獻必將載入史冊,必將被曆史所銘記。

(责任编辑:Τ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